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市级动态
市人社局召开2019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
时间: 2019-07-31 16:21

  2019年上半年,市人社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为主线,把服务厦门发展与服务全省、全国大局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就业稳定、对口帮扶、社保改革、闽西南协同发展;把打造有机统一的人才要素保障体系,增加我市人力资源总量与防范失业风险、确保就业稳定结合起来,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各项业务工作和业务指标平稳运行,“三服务”成效更加凸显。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积极打造有机统一的人才要素保障体系。一是紧紧围绕年新引进和培育5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年新引进5000名柔性人才、大专以上院校毕业生审批入厦力争超过5万人的“三个5”目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拟定下发了贯彻落实的《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精准落地。继续开展30万院校毕业生招聘行动,走访签约院校达202家。上半年共审核接收高校毕业生22812人,同比增长3.63%,其中博士、硕士、本科高校毕业生共18858人;引进归国留学生712人,同比增长18.67%;引进成熟人才 2704人,同比增长25.19%。审核发放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2401人7495万元,审批发放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76人376.4万元,创新创业人才住房补贴339人1198.8万元。

  二是推进厦台两地人力资源合作工作。首次组织41家厦门台资企业携2000余个岗位赴高雄招聘人才,受到了两岸媒体的关注和好评。举办“第十四届台湾专业人才就业创业暨台生实习见习厦门对接会”及相关政策说明会,吸引300余名来自两岸的台湾专业人才和学生参会对接。6月末,共有台湾特聘专家137人,同比增长18%,台湾特聘专才154人,同比增长95%。上半年,拨付台生实习见习补贴289名266万余元。

  三是加强人才服务,深入推进职称改革。继续推动海沧生物医药行业、自贸区航空维修产业、火炬高新区输配电行业、物联网行业、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职称改革试点工作,首次将一级教师的评审委托海沧区开展。上半年,全市共有1732人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强化产业企业服务精准度。出台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意见,加强重点产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监测分析,精准开发人才人力资源岗位需求。整合市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支持和服务企业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招聘员工。6月末,全市有登记用工企业13.04万家,登记在职职工人数211.82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2.69万人,同比增长6.37%。继续减降企业成本促进稳岗就业。上半年,已为企业直接减降成本24.48亿元。向18501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6813.18万元。

  (三)加强民生就业帮扶。出台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促进困难群体增收开发困难群体人力资源意见,将我市原9类就业困难人员扩大为4050人员、残疾人、低保人员、失业人员、被征地和海域退养农民渔民、农村计划生育户、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未就业的驻厦部队随军家属和随迁随调家属、未实现就业的院校毕业生、刑满释放人员和戒毒康复人员等10类人员。下发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就业稳定通知,从9个方面29条具体措施确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目标任务完成和就业局势持续稳定。出台就业困难群体实名制管理服务工作方案,建立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落实实名制就业服务。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6.98万人,完成任务数15.5万人的109.55%;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6.5万人,完成任务数4万人的162.59%;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0.64万人,完成任务数0.9万人的71.11%;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比降0.42个百分点,控制在4%以内,继续保持较低水平。扎实推进对口帮扶临夏州劳务协作。上半年,开展培训63期3515人,完成年度任务数的86.26%。有组织输转临夏州务工人员来厦就业15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1人,完成年度任务数的56.1%。

  (四)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出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参与政府补贴培训项目实施意见,推动建立以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公共实训机构、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要载体,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为主要形式的职业培训体系。建立营利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营利性民办技工院校审批设立制度。支持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上半年,全市3877家企业被确认“一企一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重点企业,共开展“一企一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3.24万人。组织本市职业培训4.10万人,完成年度任务数的 136.42 %。其中来厦务工人员培训3.1974万人,完成任务数的159.87%。开展职业技能鉴定2.0113万人,同比增长83.66 %。

  (五)持续推进全面参保。6月末,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03.88万人、228.47万人和228.05万人,分别同比增长9.67%、7.09%、7.07%。加强社会化管理服务,上半年累计接收38.53万名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率为 99.98%。全面推广退休人员人脸识别资格认证工作,上半年已通过认证33.07万人,完成率99.21%。

  (六)治欠保支和劳动仲裁调解工作有序开展。上半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3120件,为0.88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等3837.05余万元;全市529个在建工地项目创建了“无欠薪项目部”,其中政府投资工程项目176个。全市仲裁机构和调解组织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5920件,较去年同期增长34.45%,调解成功率68.00%;全市仲裁机构立案4806件,较去年同期增长44.76%,结案4507件,调撤率65.28%,结案率82.55%。扎实推进思明、湖里两区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试点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领域风险防控机制,顺利通过国务院和省农民工工资支付实地核验工作,未发生因欠薪引发的重特大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公布2018年度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含工资支付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其中A级守信企业341家、B级一般失信企业10家、C级严重失信企业17家。

  (七)不断提升“三服务”效能。梳理“证明事项”清单,取消45项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材料目录。发布“四办”属性事项110项,其中“马上办”55项,“网上办”32项,“就近办”43项。继续开展“惠企政策进园区、入厦政策进校区、惠民政策进社区”,到各服务对象群体中宣传推介人社业务政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建立否定报备制度、每日业务清单制度及疑难问题内部协同处理机制。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人力人才资源开发。紧紧围绕“三个5”目标,加大力度实施30万院校毕业生招聘行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明确柔性引才的方式和标准,研究出台柔性人才的鼓励政策措施。创新引才措施,加大毕业生实习见习岗位开发,建设院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城市”。深化厦台人力人才资源合作。大力引进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和境外人才。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作用,加强和服务用人单位高端人才的猎聘。

  (二)产业企业服务。加强与企业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服务企业的政策、业务、产品的主动宣传推介。建立企业需求申报机制,集成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普通用工需求、技能培训需求,服务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落实企业直接减降成本政策。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劳动关系运行情况分析,指导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破解招工招才和留工留才难题。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市委、市政府鼓励支持实体经济、“三高”企业政策。指导企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

  (三)人才群体服务。统筹高层次人才、骨干和基础性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业、院校、科研机构、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的服务,建立人才人力资源数据库,为精准服务人才提供条件。在人社局网站开设“人才频道”,加强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人才项目评选、人才继续教育等关键性政策和信息的推送,建立人才群体的需求申报机制。

  (四)技能培训领域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参与政府培训项目实施办法,规范参训企业、参训群体、施训机构的行为。全面推行参与政府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参训企业、参训群体“双随机一公开”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和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虚假培训、冒领、骗领培训补贴的行为,确保技能培训领域的资金安全。

  (五)加快健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快构建适应需求、科学的社会化技能等级评价机制。制定技能竞赛规划,建立技能竞赛体系,拓宽技能成才渠道。健全完善优秀青工培训计划,使之成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技能培训基地的规划建设,研究落实技能导向的薪酬和分配制度。

  (六)推行困难群体实名制管理服务。在全市劳动力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精准就业帮扶平台”,形成横向数据共享、纵向数据联动、动态更新的就业困难群体数据库,全面、准确掌握我市困难群体就业实名制信息,确保全市就业困难群体“底数清、情况明”。

  (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对外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着力构建面向企业产业、人才群体、社会百姓的集成服务机制。加大力度推进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持续推进和完善“15分钟便民服务圈”经办服务模式,构建多层级服务网络,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到区级窗口、企业服务事项到镇街窗口、个人服务事项到村居窗口。强化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改革业务流程,推行全程留痕、数据共享。加快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全覆盖。

  (八)深入开展政策业务宣传。持续深入开展惠企政策进园区、惠民政策进社区、入厦政策进校区活动,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加强政策、业务的集成和有针对性的推送。加强网站、“厦门人社”微信订阅号、经办窗口、12333咨询热线、新闻发布会等渠道的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