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媒体报道
福建日报:厦门+临夏:你助我复工复产,我帮你脱贫致富
时间: 2020-03-26 10:07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厦门坚持把劳务协作作为帮扶脱贫的重要途径,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将帮扶工作与复工复产结合,变单向帮扶为双向合作,稳步推进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实现“复工+扶贫”的双赢局面。

  作为对口帮扶甘肃临夏州的兄弟城市,厦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劳务奖补政策,大力引导并促进临夏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在厦就业的临夏籍务工人员537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54人。此外,厦门吸引东部国企、民企45家到临夏州投资兴业,吸纳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6000人在家门口就业。

  输转来厦就业,“复工+扶贫”双推进

  马占云来自临夏州康乐县,在位于厦门同安的百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车间里,来厦短短几天的他已基本适应工作岗位。“从老家到这里,一路免费搭乘包车包机,便捷又顺利,厦门贴心的服务让我们都很感动。”他提起第一次乘坐包机来厦门务工的待遇,连声赞叹。除乘坐包机之外,企业还免费解决食宿问题,并事先为大家准备好生活用品。

  来厦之前,马占云在老家以打零工为生,工资收入较低。作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这一回,他与妻子在当地人社部门的推荐下,踏上南下的列车。3月5日到达厦门后,夫妻俩经企业简单培训三天后就被安排在组装组,每人每月收入可达5000多元。“我们夫妻俩一年剩个10万元问题不大,这在我们老家已是小富了。”他憧憬着在第二故乡创造美好的未来。

  马占云夫妻俩的经历并非孤例。春节假期后,受疫情影响,很多职工无法如期返岗,给企业复工复产造成严重影响。厦门与临夏携手,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大局中,将帮扶工作与复工复产结合,稳步推进劳务协作。免费体检、赠送生活物品、安排接送……为了让临夏籍贫困劳动力放心来厦务工,两地政府推出的举措暖心升级,真正落实了“点对点、家门到厂门”的服务。

  数据显示,自2月底以来,厦门与临夏携手推出各种硬核举措,采取包车、包机、包列等安全运输方式,输送2647名临夏籍返岗务工人员来厦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40人,不仅解了厦门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而且推动东西部劳务输转。

  “复工+扶贫”何以两不误?原因在于,两地人社部门自2017年开展东西对口帮扶劳务协作以来,建立起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企业之间多方配合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事实上,到厦门务工已成为临夏州许多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铁庄稼”。杨增义同样在百路达上班,去年9月到厦门工作,短短半年多就从一名抛光工成长为可以带徒弟的师父,月入上万元,成为老家人的偶像,很多乡亲请他帮忙介绍工作。此次进入百路达的168名临夏职工,就有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是在杨增义的鼓动下来的,而且都挑了跟他一样的岗位,“就是冲着技术含量高、工资高来的”。

  “厦门始终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来抓落实,未来要更精准落实劳务协作各项政策,进一步优化输转人员各项待遇,真正确保输转人员能留得住。”厦门市人社局副局长彭新良表示,在东西部劳务协作方面,厦门注重通过营造“齐心”氛围、推出“放心”政策、开发“安心”岗位、提升“暖心”服务,多措并举,持续创新、发力和落实,推进与临夏州的劳务协作。目前,厦门、临夏两地已达成年度帮扶协议,今年的帮扶资金已拨付到位,为协作项目早生成、早开工、早见效提供了有效资金保障。

  就地就近就业,“顾家+增收”两不误

  家住临夏州积石山县的小伙子马中超的选择,与来厦门就业的老乡们不一样。他在离家不远的扶贫工厂打工,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到外地打工,收入虽然不错,但有些人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异地生活,能在家门口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家人,也是不错的选择。”他说,即便月收入3000多元,在当地也算是实现了“一人工作,全家脱贫”。

  这也是两地人社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针对少数民族家庭观念较重、距离气候和习俗信仰等顾虑因素多的问题,厦门在帮扶中除了组织输转临夏贫困群众到厦门就业,出台系列政策,还特别注重推动产业协作,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帮扶到临夏人民的家门口。据介绍,厦门在临夏援建服装加工、雨具制作、制鞋等各类扶贫车间167家,占全州扶贫车间总数的90%以上,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达50%以上。此外,吸引东部国企、民企45家到临夏州投资兴业,总投资4.64亿元,吸纳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6000人在家门口就业。留守家庭妇女和老人农时耕作、闲时上工,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成了脱贫路上的生力军。

  春节刚过,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厦门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到临夏州考察。3月1日,公司在临夏县成立成伯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首期计划流转土地2500亩,投资种植高原夏菜,通过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和开展消费扶贫,带动当地农民稳定增收。此外,2月新引进煌甫艾科技有限公司、万江箱包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落地临夏州,可吸收500人以上。

  厦门还立足临夏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大产业投资,在增强当地“造血”功能上下功夫,让更多临夏人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厦门发挥国企、民企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帮助临夏州引进一批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好、吸纳就业人口多、带动脱贫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推动共建产业园区,吸引更多能够有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入驻园区。近年来,近2万人通过就近就地就业实现脱贫。

  “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是一种授人以渔的造血式扶贫,通过激活当地发展‘再造血’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就业途径。”厦门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处处长欧阳昌向表示,厦门将继续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进一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输转厦门就业、就近就地就业、第三地就业,扩大就业渠道,走向共同富裕。

  帮扶·共赢

  就业增收具有“短平快”的作用,贫困群众可在增收脱贫中实现自我能力发展,增强“造血”功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就此而言,劳务协作是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抓手。从厦门、临夏所做的工作来看,两地也把劳务协作当成帮扶的重中之重。

  当然,帮扶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尽管受援地在厦务工人员的饮食生活、服务保障等可以通过政企配合予以解决,但客观上存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遍缺文化、缺技能的问题,且受限于地区差异、适应能力不强等因素,离职率较高,劳务输转和稳定就业难度较大。令人高兴的是,从此次“复工+扶贫”的情况来看,贫困户转变了观念、尝到了甜头,政府、企业和务工人员在不断提高稳岗率中实现了共赢。

  “厦门飞兰州,开车到临夏……临夏厦门是一家。”临夏与厦门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在包括劳务协作等各项帮扶工作密切配合中心手相连、共同发展,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来源:福建日报 2020年3月26日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