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厦门市与临夏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协作协议》签署后,第一批来厦就业的临夏人抵达厦门,开启在厦门的就业之路。
市人社部门组织企业到临夏州现场开展招聘活动。
临夏务工人员乘包机返厦就业。
市人社部门赴临夏州开展招聘活动,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当地人士的关切问题。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通过“健全对接机制、落实政策奖补、强化劳务输转和开展技能培训”等举措,积极推动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工作,促进临夏州建档立卡户提升就业技能和转岗稳定就业,实现就业增收脱贫,为临夏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厦门人社力量。
三级协商机制 解决协作工作具体困难
在东西部劳务协作方面,我市注重通过营造“齐心”氛围、推出“放心”政策、开发“安心”岗位、提升“暖心”服务,多措并举,持续创新、发力和落实,推进与临夏州的劳务协作。
为了落实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具体任务,厦临两地人社部门积极构建三级协商机制,包括强化市州人社部门领导的互访、推动区县人社部门领导的互动,紧盯劳务输转、就业培训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具体任务,着力解决东西两地开展劳务协作工作的具体困难。同时,市人社部门积极发挥一线扶贫干部的纽带桥梁作用,推进各项劳务协作任务向实向细向终端延伸。市劳动就业中心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周振于2019年3月份远赴甘肃临夏挂职,并很快成为厦门临夏两地扶贫劳务协作事业的重要枢纽。在临夏时他走村入户进行发动,深入乡镇开展现场招聘,提高输转的成功率,并且指导临夏州对应县开展适合当地特点、当地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我市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在当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共享培训资源,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强化督促,要求工作推进情况一月一督查,对工作进展情况和发现的问题一月一通报,确保每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政策创新“组合拳” 提升职业技能和稳岗率
从“全面覆盖”到“精准帮扶”再到“挂牌督战”,厦门市政府连续4年针对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出台新政策。2020年,为助推临夏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政府重点打出政策创新“组合拳”——给予来厦门就业贫困劳动力前3个月奖励家庭1800元,再3个月奖励家庭3000元,每个家庭可获得最高奖励4800元——实实在在的政策奖励,为劳务协作精准帮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极大地提升了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和稳岗率。
与此同时,市人社局把动员发动、现场招聘作为激活劳务协作的关键环节,制作《我们在厦门》之《安心在厦门》《放心在厦门》《暖心在厦门》宣传片,印发市州及各区县(市)政策汇编手册推送给临夏州,每月定期收集重点用工企业招聘信息以网络和海报形式推送给临夏州,通过走村入户和深入乡镇开展现场招聘提高输转的成功率。2020年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围绕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努力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外出务工难题”的工作要求,厦门市及时出台措施,全面提升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如组织“点对点”包车和列车专列,将企业员工运送到岗,联合临夏人社部门同步做好宣传发动,互相通报两地疫情防控举措,消除返岗务工人员畏难情绪,多元推送厦门企业用工岗位,匹配临夏务工人员上岗需求。
“扶贫车间+贫困户” 吸纳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此外,市人社局着力通过“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组织扶贫车间复产,保障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积极推动产业项目招商,拓展就业岗位。2020年先后引进临夏州夏润高原农业有限公司、甘肃德富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针对临夏州“4050”贫困劳动力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市人社局积极安排项目资金拓展公益性岗位,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实施兜底就业援助,助力稳定就业,并积极鼓励厦门社会力量和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捐献社会公益帮扶资金,使用帮扶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支持乡村养老爱老和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提升乡村文明新风尚。
2019年以来,随着厦门市与临夏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日益深入,临夏州结合本地劳动力富足及厦门市企业用工量大的实际,下大力气发展劳务经济,深化劳务协作,组织开展培训,建设扶贫车间,一系列有效措施的顺利实施,使劳务经济成为临夏州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故事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作业员牟得龙
两年还清老家债务
还收获自我价值感
早晨6点起床,洗漱出门;8点,来自甘肃临夏州的牟得龙穿上了熟悉的防尘衣,在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生产部门的一名作业员,他主要的工作是操作机台,监控其运行情况。自2017年11月来厦门,转眼间牟得龙已在厦门待了两年多时间,这期间他爱上了鼓浪屿和大海,也渐渐坚定了要在厦门扎根的决心。牟得龙回忆,当时他在村委会听宣传,厦门这家企业吃住免费的福利待遇吸引了他。抱着到南方赚钱的梦想,他来到了这里。如今,牟得龙已经把自己算作半个厦门人, “两年时间,我已经还清了老家的10万元债务,还有一些盈余,后顾之忧解决了,这也让我能够安心下来好好工作。”
在工作上,牟得龙第一次感觉到了价值感,“想到公司的客户是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企业,而我是公司的一员,就很有价值感。”牟得龙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有些小问题自己便可解决,无须再另行找援助。未来,他还有希望转到自动化部门,这里对工人技术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也意味着对他本人更高的肯定。牟得龙说,未来他将一直待在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用自己的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据介绍,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作为厦门扶贫点之一,目前共有300多名临夏籍务工人员,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及生活,公司统一安排初期培训,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同时也照顾他们的生活需求,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逢年过节都组织员工活动,并且为他们安排了专门的食堂,为少数民族员工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如今少数民族员工都已把这里当作一个家。
经验
开展多元培训
储备人力资源
市人社局积极实施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开展多元培训,引导贫困家庭“两后生”赴厦门就读职业院校和厦门事业单位、国企定向招聘(考)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等方式,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实现“输血”向“造血”模式转变。
首先是按照技能培训服务岗位的需求,通过组织岗前培训班、在岗技能提升班和转岗嵌入式培训班等模式,开展各类培训班90期培训4301人。其次是在扶贫车间开展“周末学堂”活动,通过学习普通话、普及基本文化知识、实施爱国教育和传授健身工操等措施,引导贫困劳动力参与社会建设,分享改革成果,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的意识转换。再次是协调厦门企业以冠名班模式,对赴厦门职业院校就读贫困“两后生”实施赞助培养,并提供上岗实习机会,实现“家门到校门、校门到厂门”的有效衔接。最后是为临夏州贫困高校毕业生赴厦门工作提供“直通车”。一方面厦门人社局积极协调厦门市委编办,组织20个事业单位编制面向临夏州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定向招聘。另一方面协助厦门国资委继续按照“一考双用”的原则,对参加上述招考活动未录取的贫困高校毕业生开展现场招聘活动。近两年来,两地人社部门通过“直通车”模式,已经输送近100名建档立卡户家庭高校毕业生赴厦工作,感受厦门海纳百川的城市文明,体会特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通过他们的耳濡目染和口口相传,带动更多贫困劳动力参与厦门建设,把产业振兴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带回临夏家乡大地,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展望
帮助临夏州
实现充分就业
据介绍,市人社局下一步将从三个方面继续推动工作。 一是继续推动新增输转厦门任务的完成,积极组织企业来临(线上)招聘。
二是积极做好工作台账的收集梳理,全方位收集各项扶贫工作台账资料,确保我市劳务协作各种成绩充分体现、我市劳务协作亮点全面展示,为我市今年考核再次取得好成绩夯实基础。
三是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完善临夏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化临夏州人力资源分布构成,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源职业能力,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运作等措施入手,继续深化细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着力帮助临夏州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数字
6653人
疫情期间,我市组织“三包”模式输转64批,其中汽车运送3554人,火车运送762人,飞机运送2337人,合计输送务工人员6653人,其中建档立卡人数4551人,打“飞的”到厦门经济特区上班成为临夏籍务工人员的美谈。
9335人
市人社局着力通过“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共有224家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9335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871人。
6000多万元
针对临夏州“4050”贫困劳动力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市人社局在2020年度扶贫资金项目中设置开发公益性岗位9800多个,涵盖护林员、交通保障员、环境维护、就业专岗等多种岗位,涉及资金6000多万元。
90期
积极实施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已开展各类培训班90期培训4301人。
(来源:厦门日报 2020年10月13日 第T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