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社部门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校企合作对接活动助力毕业生就业,吸引海内外人才参加。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
针对我市灵活就业人员的“益鹭保”保险项目,解决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不足的问题。
2024年1月31日,首批临夏州务工人员抵厦。
6月22日,第三届厦门市职业技能竞赛现场。
今年以来,厦门人社部门通过“社银合作”模式,将人社相关便民服务拓展到银行网点及自助机上。
第十九届台湾人才厦门对接会现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厦门解放75周年。在发展的日新月异中,我们亲眼见证了时代之变。
企业直播揽才、高校毕业生网上求职成了常态,轻点手机就可以在线上进行求职对接;穿梭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和正遍地开花的零工驿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服务市民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化便民服务不断提升,一张小小的市民卡,打通“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从理念到实践、作风到体制、服务到形象,厦门人社部门发生全方位、深层次转变,点点滴滴,汇聚成增进民生福祉、加强社会建设的澎湃力量。
民生答卷必将记录这75年——厦门人社部门朝着民生指南针的指向,聚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领域任务和问题,一棒接着一棒跑,为市民办成关键小事、达成平凡心愿。
关键词:人才
创新创造活水竞相涌流
今年4月,“免费住宿”政策出台——毕业三年内来厦求职见习、实习的大学生,若有住房需求,可在线申请“一张床”免费住宿政策,免费住宿最长可达一年,住宿点不仅配有健身房、洽谈室等,还特别设置了人才服务驿站,定期安排就业指导、小型招聘会、人才政策宣讲等各类活动。
30多年坚守在生产一线的郑龙枝,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他是南极英雄盖军衔的徒弟,经历了装载机从燃油机到纯电机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厦门工程机械行业创新锻造大国重器的崛起之路。如今,郑龙枝不仅负责产品的电气技术升级,还承担营销服务部门的培训教学工作,肩负起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的重任,他更亲眼见证了厦门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诚意——从五级工到六级工再到新八级工,这些年来,技能人才迎来更畅通的上升通道和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搭建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舞台,技能青年迎来“高光时刻”……
今年1月,我市发布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涉及六大方面,紧紧围绕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促进厦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为出发点,提出16条举措。其中,创新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技能等级认定新做法、预备技师毕业班毕业来厦就业享受新引进人才待遇等都是省内首创,确保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走深走实,为厦门市重点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正向高质量发展这一鲜明主题靠拢,全社会人才活力充分迸发、创新创造活水竞相涌流。
关键词:就业
推出实招硬招促进就业
“今年毕业的预备技师领取多少补贴”“物联网工程专业应届生有什么职位推荐”……在一场由市人社局等单位主办的直播活动中,厦门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厦门市人才政策,针对毕业生关心的问题一一作出解答,并精心整合了400余家厦门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对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精准集中的岗位推送,该活动正是厦门千方百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的一个缩影。
为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端稳就业饭碗,我市人社部门不断推出好用管用的实招硬招。现在,劳动者一办理失业登记、求职登记,相关信息即推送至所在社区,“就业红娘”主动上门摸清劳动者需求,针对性提供就业服务。近年来,厦门市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2023年走访帮扶未就业人员15.37万人次,为6333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困难失业青年提供3.23万次精准帮扶。
另一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奔波在大街小巷,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厦门市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32万多人,其中配送和快递行业(骑手)约10.6万人,出行网约车人员约15.4万人,家政服务人员约4.8万人。
在海沧区渐美村的零工驿站内,具有家政养老护理实践丰富经验的资深老师正亲自授课指导实训,引导宝妈转变就业观念,走出家门——这所“家门口”的技能学校,让宝妈提升再就业技能水平,发挥所长,探索灵活就业新方法新路径,同时又结合了不少宝妈们的职场经验,“订单式”为其量体裁衣进行家政养老机构管理岗位行业精英挖掘培养,为家政养老机构建立行业精英“人才站”,不用再去参加各种大型招聘会大海捞针,而这样具有特色的新就业模式也打造起了海沧零工经济联盟“生态圈”。
为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让新就业更好发挥稳就业的支撑作用,去年底,我市开展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零工市场”,为求职用工双方提供更丰富的选择,也大大提高了灵活就业供求对接效率。目前,厦门零工市场不断迸发出新需求,也带动了更多创新变革,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服务
系列改革措施落地开花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公平正义的需要与日俱增,城镇化加速,人口老龄化加剧,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群众新需求、形势新变化,为人社事业列出了问题清单,部分高频人社业务,办理时难、慢、繁……
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从制度层面统一谋划、推进和强化民生保障,意味着民生保障的基础更为稳固,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保障更可靠更充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些年来,人社改革攻坚克难、破冰突围。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释放出推动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2022年全省首创社保基金内控系统,建立社保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从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入手筑牢风险防控网;2022年全省独创企业职工退休“双确认”便民服务模式,提前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一年内的参保人员提供提前确认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的便民化服务,为企业职工办理退休提速增效;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跨部门事项“免申办”;积极探索开展“社银合作”模式,借助银行网点多、环境好、服务热情的优势,逐步将人社的其他业务拓展到银行办理,有效解决市民办事路程远、耗时长问题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服务体验……人社改革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由此可见一斑。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高质量发展,人社部门扛起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人社事业必将沿着正确的航向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亮点
育人才
今年1月,我市发布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涉及六大方面16条举措。其中,创新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技能等级认定新做法、预备技师毕业班毕业来厦就业享受新引进人才待遇等都是省内首创。
促就业
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去年底,我市开展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零工市场”,为求职用工双方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大大提高了灵活就业供求对接效率。
优服务
全省首创社保基金内控系统、全省独创企业职工退休“双确认”便民服务模式、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跨部门事项“免申办”……我市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释放出推动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厦门日报记者 何无痕)
(来源:《厦门日报》2024年9月30日特B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