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XM00114-31-01-2022-058 | 主题分类 | 公开答复 |
发布机构 | 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文 号 | 厦人社函〔2022〕154号 |
生成日期 | 2022-06-09 | ||
标 题 | 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3078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
答复类别:B类
缪国栋委员:
《关于建立市技术学校与规上企业实训平台的建议》(第2022307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实习实训作为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对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案中关于建立市技术学校与规上企业实训平台的建议,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很好的工作思路。收到提案后,相关局都非常重视,立即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认真研办,并结合我市相关工作推进情况,形成答复内容。
二、具体措施与成效
(一)开展厦门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
根据《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厦门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厦发改社会〔2020〕198号)规定,会同市发改委、教育局、人社局开展厦门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2021年,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选为厦门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获得政府金融、用地、税收等政策扶持。
(二)支持高校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一是支持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2019年5月27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平台计划总投资2.0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支持6000万元,其余由地方政府配套、企业配套及学校自筹解决。根据厦门市与厦门大学市校联席会议精神并报市领导同意,我市给予2000万元补助资金,其中,2020年、2021年已拨付支持资金共1200万元,2022年考核通过后将再拨付支持资金800万元。
截止2021年底,厦门大学主平台实验场地和设备建设基本按计划进展,主平台已初步建成实验室面积5000m2,完成仪器设备及软件购置62项,共计244台(套),设备价值约1.29亿元,初步搭建了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管理系统。
产业人才培养集聚方面:平台采取边建设、边开放运行的模式。对厦门大学及周边高校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本、硕、博学生开展工程实践、实训与人才培养。培养和实训集成电路产业人才1384人,其中学历教育822人,非学历教育562人。2021年与厦门市集成电路企业联合培养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6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4人,博士研究生12人(含厦门市集成电路企业台籍在职博士生7人);利用该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引进海内外集成电路相关高端人才42名。
产业引领带动方面:平台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积极为厦门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研发服务,为厦门市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28次;为厦门市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23家;承办国内外集成电路学术与产业高端论坛和重要国际会议8次;孵化(引进)企业4家,企业估值约10亿元;与三安光电、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特仪科技、中科云杉等企事业单位共建集成电路相关联合实验室9个。
二是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推动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高研发能力,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根据《厦门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的》,对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支持,在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条件中明确了企业应积极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截止目前为止,我市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3家、市级企业中心99家。获得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后,企业可享受多项鼓励政策,在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收到更多支持。
三是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推动产学研对接。每年征集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需求和成果对接。
三、今后推动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健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激励机制,引导技工院校积极参与平台建设。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激励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尤其是针对行业龙头、规上企业,促进扩大和优化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岗位供给,提升学校实践教学质量。
二是继续推动创建产教融合型企业。会同相关局共同开展2022年厦门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审认定。
三是继续推动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四是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及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彭新良(副局长)
联 系 人:刘健虎(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
联系电话:2853288
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6月9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