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XM00114-31-01-2025-040 | 主题分类 | 公开答复 |
发布机构 | 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文 号 | 厦人社函〔2025〕144号 |
生成日期 | 2025-07-08 | ||
标 题 | 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4099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
答复类别:B类
胡小媛委员:
《推进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走深走实》(第20254099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依法维护和保障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合法权益是稳定就业、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市人社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会同市妇联、市总工会开展深入调研,积极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趋势,聚焦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精准发力、主动作为,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推动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措施落地落实。
二、措施与成效
对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们已采取相关措施并取得如下成效:
(一)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
1.加强党建引领。成立了由市委领导牵头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专班,成员涵盖37个部门和6个区政府,形成了协同推进工作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坚持每月一调度推动落实。2024年7月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出台《厦门市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若干措施》,围绕强化权益服务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引导督促企业规范管理、加强法治保障等4个方面,形成28项任务清单。进一步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新建新就业群体党组织9家、摸排党员370余人。
2.推动地方立法。在人社部劳科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指导下,探索“小快灵”方式立法。《厦门经济特区网约配送员劳动权益保障若干规定》已列入2025年度立法计划,主要在用工数据归集、算法监测、健全维权服务机制、提升职业荣誉等方面进行立法探索,目前法规草案经过市人大一审,将按程序推进后续修改和审议工作,力争今年颁布实施。
3.加快建立妇联组织。坚持“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联组织”的原则,加快在新就业形态行业建立妇联组织。指导“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议事规则等,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三新”领域妇联组织有序运转。不断推动“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组织“三新”领域妇联负责人培训班,引导“三新”领域妇联妇女工作者提升政治站位,提升履职能力,做实关爱服务,参与基层治理,全面提升妇联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当好“三新”领域妇女信赖依靠的温暖娘家,为党夯实执政的妇女群众基础。依托“三新”领域妇联组织阵地,举办“三新”领域妇联组织交流分享会,共同探索新一年暖“新”行动路径,增强她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积极开展普法宣传
1.联动推进立法普法。市总工会会同市人社局、司法局等部门推动网约配送员权益保障立法进程,完善女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条款。推动普法维权,保护新就业形态女职工特殊权益。开展“情系女职工、法在你身边”线上线下普法宣传,利用工会“巾帼建功新时代”等广场活动,向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发放工会法、劳动法、女职工维权微手册等普法资料,引导女职工学法懂法、依法维权。宣传推广加强工作场所女性劳动者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消除性骚扰制度等参考文本,倡导推动权益保护集体协商,维护女性劳动者重点群体合法权益。
2.节点送法进一线。市妇联充分利用“三八”妇女维权月、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巾帼志愿者深入“三新”领域、家政服务业协会、技能培训场所等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集中的场所,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解答等形式,广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提高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3.打造家政“法律明白人”。市妇联主动送法进新就业形态行业群体。厦门市家政服务行业是新就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劳动者是家政服务行业的主力军。2024年6月,市妇联联合市司法局、市商务局打造了“益企学法法护家安”厦门市家政服务行业项目。项目通过专项维权普法课程,辐射厦门家政服务中大型企业30余家,覆盖我市家政服务行业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人员近千人次,编印制作了《“益企学法法护家安”——厦门市家政服务行业“法律明白人”项目法律问题100问》服务手册,赠送给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和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在创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法律素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影响。
(三)推动完善劳动争议多元解纷机制
1.强化多元化解机制。市人社局推动成立市、区两级7家权益保障中心以及邮政快递、网约车、家政等3个行业调解中心,引入法律援助、工会调解、平台企业服务等站点进驻,建立“云调解”平台,实现诉、裁、调、审有效衔接,累计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咨询、调解、仲裁等维权服务7000人次。会同市司法局联合出台《加强“法治+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指导意见》,鼓励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企业通过协商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2024年以来,全市人社部门办理新就业形态案件1123件,其中涉及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案件286件、人数337人、金额638.32万元。
2.零距离调解维权。市总工会推动各区总工会参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分中心建设,依法依规调解女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各类纠纷矛盾。推动完善劳动争议多元解纷机制和“工会枫桥”维权服务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工会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工会法律服务网络,提供“接地气”“零距离”的工会服务。2024年来,各级工会调解新就业形态案件188件,其中调解成功89件,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挽回经济损失26.2万元。
3.提供多元维权服务。市妇联持续开通12338妇联维权服务热线、12306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新手妈妈”劳动人事争议维权工作站服务举措,及时受理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有关婚姻家庭纠纷、劳动争议调解和求助咨询,适时提供家事调解、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和劳动仲裁调解等服务。
(四)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1.倡议合规用工。运用“一函两书”机制,在微信公众号、网站上发布面向平台企业及合作企业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倡议平台企业参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两指引、一指南”要求,加强女性劳动者权益保护,依法合规用工,落实公平就业制度,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落实安全卫生责任,强化职业伤害保障,依法履行民主程序,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工会权利;倡议平台及合作企业建立健全劳动者申诉机制,保障劳动者的申诉得到及时回应和客观公正处理。
2.推动协商恳谈。市总工会积极推进新就业形态领域建立平台企业协商、行业性集体协商机制,引导依法合规确定劳动规则。编印《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民主协商操作手册》,签订《厦门市快递行业集体合同》《湖里区行业性网约车女司机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推动重点企业如京东、朴朴、美团、饿了么等围绕劳动报酬水平、劳动保护、职业发展、防暑降温保障措施与行政方进行协商恳谈。
(五)用心用情开展帮扶关爱工作
1.精准关爱服务。2024年以来,全市工会向11932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发放两节期间慰问品(金)325.3万元。开展防暑降温慰问惠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8145人,为150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兑现总价值约72万元的“微心愿”。开展专项行动,优化放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医疗互助保障条件,2024年共组织2.3万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为238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体检服务,赠送以益鹭宝为基本保障的人身伤害意外保险3.66万份,举办一线职工疗休养新就业形态专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暑托班、“金秋助学”新就业形态职工子女夏令营等主题活动。走访慰问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利用“三八”纪念等节点,走访慰问新就业形态、苦脏累险等一线女性劳动者代表。2025年重点慰问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曹操出行等企业工会的女骑手、女环卫、女快递员、女网约车司机共120名,送去每人500元的慰问金。
2.创新温暖帮扶。市妇联、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为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招聘、助力巾帼电商直播等服务。在春节、元旦、“三八”妇女节等重要节日,市妇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为市家庭服务业协会、顺丰快递、圆通快递等新就业形态领域妇女组织送去妇联“娘家人”的温暖和关怀,为家政服务员、女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送上新春祝福和慰问大礼包。举办“党建引领她力量,巾帼奋进在路上”妇女节系列活动,聚焦网约车行业女性权益保障,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创新模式,为1200名女性司机送上专属温暖关怀和暖心物资。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在推进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创新提升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工会将积极作为,推动解决。
(一)部分平台建会入会困难。部分头部平台企业对建会入会工作重视不足,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导致工会组织难以有效覆盖这部分劳动者。同时,平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复杂的劳动关系也增加了建会入会的难度。2025年将走访头部平台企业,保持与头部平台企业密切联动,结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秋嘉年华等重要节点、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爱活动,综合运用相关部门、工会资源,重点推进美团等平台组建工会,力争有所突破。
(二)集体协商覆盖面有待提高。部分平台企业对集体协商的配合度低,劳动者参与度不足,导致劳动者的权益诉求无法通过有效机制得到保障。2025年继续推动行业、区域集体协商,促进签订更多女性权益保障的专项集体合同。
(三)心理关怀关爱不足。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面临高强度工作压力和复杂的工作环境,导致部分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影响工作和生活。针对这种情况,将全面开展工会心理健康服务,开设心理健康公益课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场,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适应城市生活、应对困难压力、缓解精神负担的能力。
(四)职业伤害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目前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的“益鹭保”等保障服务,存在保障水平有限,无法充分覆盖劳动者面临的各类风险,部分劳动者对现有保障服务的满意度较低,参保积极性不高,保险本身存在理赔率过低等问题。2025年将充分调研,升级优化“益鹭保”保障内容和保障范围,探索开展为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未覆盖的平台企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会员购买“益鹭保”升级保险,进一步提升劳动者保障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权益保障工作向纵深发展,努力增强每一位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领导署名:吴目国(总会计师)
联系人:陈相秋(劳动关系处处长)
联系电话:2853321
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7月8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