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XM00114-31-01-2025-047 主题分类 公开答复
发布机构 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文 号 厦人社函〔2025〕150号
生成日期 2025-07-10
标 题 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4165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4165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7-17 09:35
字号: 分享:

  答复类别:A类

王东红委员:

  《关于厦门人才引进数字化招聘平台建设的建议》(第20254165号)由我单位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引进信息化平台渠道,为我市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招聘服务保障。收到您《关于厦门人才引进数字化招聘平台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后,我局组织专题研究,围绕建议内容深入研究举措,责成相关处室(单位)梳理工作措施与工作情况,研提下一步工作思路,积极推动提案意见办理落实。

  二、主要工作措施与成效

  (一) 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人才服务机构功能与服务

  一是推进厦门人才网平台转型升级。厦门人才网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交流的主渠道之一,始终致力于为厦门乃至周边地市企业和广大求职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招聘就业服务,是我市人才引进和交流配置不可或缺的主渠道、主平台,服务成效比较突出。区别于全国性商业招聘平台,该网立足于区域服务定位,暂不具备规模可比性,但通过长期实行低费率政策有效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切实优化了我市营商环境。当前,厦门人才网已根据《福建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要求,全面转向公共服务,以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免费为招聘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各种基础服务。同时,为响应“数字厦门”建设部署,市人才服务中心于2024年启动厦门人才网全方位改版工程,新版平台于2024年12月28日正式上线,形成三大优化体系:(1)界面设计体系:采用极简主义风格重构网页布局,提升视觉体验与信息获取效率;(2)业务融合体系:集成网络招聘、人事代理、现场/校园招聘会等核心模块,实现校园引才、直播带岗、活动报名等全流程线上管理;(3)智能服务体系:采用“手机号+验证码”快速认证模式,支持企业用户跨模块无缝操作,有效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二是创新海外人才服务模式。我局创新打造“i海归”数字化服务平台,促进海外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针对留学人才专门搭建了“i海归”掌上通综合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助力留学人才引进与服务。通过构建线上“创业社区”“交友社区”“职场社区”“服务社区”,推进“人才+项目+产业”融合。截止2025年6月,平台发布我市重点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668家单位4756个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10749余人,发布项目1518个、简历400份,活动53场,实现企业与人才线上对接1.6万余人次,累计访客近5万人次,点击量12万余次。

  三是拓宽引才渠道,优化人才来厦体验。搭建云端引才对接平台:联合各区、社会化机构共建“校园引才云基地”,依托厦门人才网常态开展“百城千校万人云端大招聘”等线上活动,广泛征集发布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全天候”“全流程”云端服务,打造人才入厦求职“云通道”。创新直播引才模式:开展“直播带岗”活动,并拓展延伸“直播带策”“直播探企”“校园招聘会直播”等系列活动,形成直播引才工作矩阵,推动引才成效再升级,为我市引才工作持续赋能蓄力。

  四是不断健全完善人才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高层次人才协调保障机制,完善“政策找人”服务,试点开展高层次人才“免申即认”工作。通过数据汇聚共享和信息技术手段,精准发现符合条件人才,简化认定程序。依托“厦门i人才”平台开发“政策计算器”功能,输入基础信息即可一键生成可申报政策清单。落实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助、大学生“一张床”免费住宿等事项全程网办,加强数据共享。

  (二) 培育市场主体,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

  一是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做强做大。我市积极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机构进驻,开拓业务。目前,国内主要人力资源供应商已纷纷布局厦门市场。除提案提及的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 直聘等知名互联网平台外,任仕达、科锐国际、邦芒服务等企业也已进入。同时我市也积极培育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本地涌现出一批优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涵盖国营、民营性质,如高新人才、麦斯特等机构。各类机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厦门企业招才引智提供多元化选择。

  二是加强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高地。持续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以“立足两岸,辐射东南,面向全国”为布局方向,形成以厦门人才市场园区为核心,火炬园区、海沧园区、湖里园区为分园区的“一核三园”功能区域布局。园区建筑面积共42万平方米,140多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发展,吸引300多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聚园区周围,服务用人单位6万多家次,帮助70多万人次实现就业、择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业态扩展、孵化培育、就业创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企业及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三)强化数据赋能,提升就业服务精准化与用工监测水平

  一是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体系。建立失业人员登记系统,长期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残疾人员、退役军人、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等重点群体可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登记。失业人员信息按常住地分发至街道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人员基于系统信息主动联系登记失业人员,摸排意愿、宣讲政策、推送岗位、推介培训,开展精准帮扶。2025年上半年,全市累计走访未就业人员35976人次,为5335名有就业意愿人员推荐就业岗位14732次。

  二是打造智能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积极打造“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全程网办、全时全域通办。信息系统已汇聚26.54万家企业近260万员工信息,日均服务企业超1.2万家次、服务劳动者超0.5万人次。

  三是构建全覆盖平台用工监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i就业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监测企业用工功能。聚焦行业产业热点,实时掌握规上企业等重点产业用工变化;关注时事热点,动态跟踪涉关税企业用工变化;紧盯发展热点,设置“4+4+6”现代化产业专题模块,密切关注各产业板块用工变化。

  四是积极推进新就业形态用工备案。建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平台的用工备案服务管理子系统,汇聚全市基础数据,为平台企业及合作企业提供用工备案,为劳动者提供个人用工登记。积极对接交通、邮政、商务等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用工备案平台。于2025年7月初步实现与人社部职业伤害全国信息平台、福建省职业伤害保障系统的对接,实现全国各主要平台企业用工数据同步。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厦门人才网平台是立足于厦门区域服务定位,其功能定位及规模与全国性商业招聘平台暂不具可比性。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是会员企业和求职个人信息授权使用的主体。提案中所提的“从‘厦门人才网’中逐步剥离普通岗位招聘和民众日常求职信息服务业务,将这部分数字资源交由本土人力资源企业专业平台运营”建议,经从法律层面进行审视,存在一定风险隐患。2024年厦门人才网已全方位升级改版,并于2024年12月28日正式上线,今后将继续迎合市场需求作进一步的升级改造,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今后推动计划

  一是深化人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厦门人才网功能定位,探索公共服务与市场化运作协同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服务能级,不断优化智能服务工具;拓展国际化人才服务内涵,强化“i海归”平台产才对接效能。

  二是加快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核三园”布局的协同效应与孵化赋能作用;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培育壮大本土“专精特新”市场主体,支持企业在细分领域创新突破;促进两岸人力资源服务标准互认、信息互通与人才互动合作。

  三是加强用工监测管理服务覆盖。按照国家人社部和福建省人社厅要求,按照全省就业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要求和建设时序,主动与全省、全国性平台对接,接入行业主管部门相关数据,实现平台用工监测管理服务全覆盖,为提升人力资源服务科学决策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领导署名:谢舒展(副局长)

  联系人:庄志福(信产处处长)

  联系电话:13850057663

  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7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