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市级动态
市人社局:筑巢引凤 为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时间: 2022-05-07 09:37

  市人社局着力在“快、优、实”上下功夫,持续发力人力资源“大平台、大服务、大数据、大产业”建设,以更优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水平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截至2021年,我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39万人,为厦门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保质保量,招工引才出实招

  一是抓紧抓早保障企业用工。提前谋划部署,研判惠企稳岗、用工监测、缺工趋势,组织缺工重点企业赴省内外招工,推出乘机、列车、汽车线路,助力农民工返岗就业。春节期间共帮助甘肃、宁夏、贵州等地1947名农民工来厦返厦务工。同时,通过在10省25个地市所建的66家劳务基地常态化定点招工、储备资源、用工调剂,避免整体性“用工荒”。

  二是线上线下合力招才引智。3月份启动2022春季毕业生招聘暨首场校园专场招聘,126家优质用人单位入校招人。创新推出空中引才宣讲、直播云课堂和直播推岗、带岗等模式。开展“留厦来·更精彩”厦门高校专场网络招聘会、“厦门人才市场线上交流会”等活动。精心组织“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活动,春节以来,举办省内外线上线下招聘会共208场次,累计5908家次企业提供招聘岗位39.94万个次,达成意向人数7153人。

  三是精准精细强化重点帮扶。逐步推广“112”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即为每位失业人员或就业困难人员提供1次上门走访、1次培训推荐和至少2次岗位推荐。深化“一校一招”模式,今年来,面向全国高校举办109场“一校一招”线上专场招聘活动。推出“一区一招”“一园一招”“一行业一招”等主题招聘,努力搭建企业与人才对接新桥梁。 

  二、创新机制,人才培育力度足

  一是突出“能力+业绩”评人才。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设置与新产业发展、职业运用相匹配的新职称专业,率先全省增设大数据、机电元器件、工业设计、轨道交通等四个工程系列专业;在生物医药、航空维修、物联网和智能输配电等行业探索职称评审办法改革试点,其中“航空维修产业职称评审”被列为国务院第六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目前共评出高、中、初级工程师近3000人,涉及全市 175家企业。

  二是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出台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工代训、“马兰花”创业培训等系列政策,面向各类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1年共开展各类职业培训28.1万人次,发放补贴4.9亿元。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现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家、省级71家、市级80家。

  三是打造“金砖人才赛道”。加快引进培养金砖国家专家、创新和技能人才,建设金砖国家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推进金砖国家职业资格国际互认。2021年首次策划举办厦门金砖创新基地人才赛道暨留学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收到来自“金砖”国家外籍、留学人才等百余个项目报名,涉及人工智能等我市急需紧缺和重点发展行业领域。今年6月份拟举行2022“金砖+”留学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助推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和尖端技术人力资源合作。 

  三、硬核服务,优化环境留人才

  一是提高人才政策措施“含金量”。落实“留厦六条”、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等政策,优化“双百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申报认定条件,健全台湾专家专才制度等,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和公共服务事项。出台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暂行办法。为来厦毕业生提供最高8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五年五折租房;为青年人才搭建从“起跑”到“起飞”的政策通道,提供最高100万元工作补贴等,通过“一揽子”人才政策,我市近3年接收毕业生人数保持10%以上增长,已成为最吸引“95后”人才的城市之一。

  二是以“数字+”赋能劳动关系治理现代化。率先全省开发“劳动关系调节数字云”,被省人社厅作为模板改造升级后,在全省部署运行。申请仲裁后,当事人受疫情影响无法到场,双方可通过“数字云”远程交流、轮流提出解决方案,迅速确定未支付款项金额和付款方式,并在线签署调解协议,“隔空”解决纠纷。“数字云”使群众线上办理用时较传统人工方式压缩了三分之二。2021年,湖里区“数字云”试点中劳动仲裁案件平均审理时间从法定45天 缩至30天;纠纷数在线调解成功率达62%,全部纠纷中的72%通过柔性方式化解,73%的争议在基层一线化解。扎实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健全多元纠纷处理机制、推出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名单等,防范化解因疫情导致的企业规模性裁员等用工风险。今年截至3月,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受理群众举报投诉件525件,同比下降31.5%;立案查处59件,同比下降53.2%。

  三是引导企业用“薪”与“心”留住员工。改进和完善对企业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构建工资稳定增长机制。2021年完成企业薪酬调查工作2120家,发布职业细类(小类)的工资价位及企业人工成本信息350个,调查数量居全省首位;组织1700多家企业开展薪酬调查信息应用及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培训,持续推动企业主体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并在待遇水平、用人环境、企业文化等“内因”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