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发布
《厦门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发布
时间: 2021-12-16 16:35

  依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国家、福建省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相关规划政策,市人社局按照有关“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的工作要求,编制《厦门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经第153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于10月26日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

  一、背景介绍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关键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和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社厅的指导下,厦门市人社部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期间,在落实就业优先、促进人才优先、健全社会保障、改善劳动关系和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亮点工作回顾

  一是就业促进成效显著。发挥就业大数据平台优势,构建“一平台两系统”。持续深化重点群体就业政策。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制度,支持企业职工、城乡劳动者以及其他重点群体参加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十三五”期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3.7万人次(不含疫情期间线上培训的34.5万人次)。

  二是人才创新驱动增速。持续推进“双百计划”“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政策,打造“群鹭兴厦”人才政策矩阵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规模总量现突破百万。高端人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国内同类城市保持领先。实施“院校毕业生招聘行动”,共吸纳21.8万名毕业生。创新设立“双百人才企业板”,“双百”企业估值超千亿,产值和销售收入年均增幅30%以上。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率先启动两岸人才评价互通。与台湾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加强,吸引台胞来厦创业就业。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全省新设大数据和机电元器件专业2个职称专业,探索形成以系列主管部门、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模式,共有2054人通过职称改革试点取得高、中、初级职称证书,其中“航空维修产业职称评审”被列为国务院第六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

  三是社会保障能力增强。有序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全国统筹。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202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机关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较2015年末增长105.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较2015年末增长75.9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较2015年末增长75.4万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以年均约5%的增幅进行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2015年的245元提高到2020年末的310元,位居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间,共兑现本市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补助4620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5.92亿元,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2.35亿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劳动能力现场鉴定工作点;依法保障工伤职工合法权益,五年来共认定工伤43329件,鉴定26857人次,支付工伤保险待遇20.20亿元。

  四是劳动关系稳定和谐。建立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镇(街道)、社区、商业街(楼宇)、企业等五类市级创建标准,在基层和小微企业开展“1118”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程建设,经验做法在全省受到推广。五年来共评选认定3个国家级、51个省级、161个市级劳动关系和谐单位,2个省市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13家省级“和谐同行”培育企业。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截至2020年末,已建成街(镇)一级网格数43个,社区二级网格数492个。在建工程项目全面开展“无欠薪项目部”创建活动。创新监察执法方式,推行以服务为导向的柔性执法。自主研发上线“农民工欠薪风险预警与防控系统”。开展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推进驻镇街派出庭和调解点建设。“十三五”期末,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100%,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6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审限)结案率100%。

  五是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构建覆盖市、区、镇(街道)、村(居)的四级网络以及内外网一体化的业务经办和公共服务体系,已实现人社系统依申请权责清单事项“一趟不用跑”占比85%。推动社保业务“15分钟便民服务圈”“全程网办”“五星级”建设,形成“一号通呼叫、一卡通应用、一网式经办、一掌式服务、一机通自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系统。我市关于社会保险参保扩面的省对市绩效考评指标连续5年均位列全省第一。全面深化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在省内率先将被征地退养人员和农场退休人员、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全市累计接收移交38.88万名退休人员。率先在省内开展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全市档案数字化率达到87.52%。

  三、展望“十四五”

  一是加强就业促进行动,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长效机制,激发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展重点群体精准就业帮扶工作,健全适应就业创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灵活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信息动态监测和失业预警系统,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创业扶持政策对象范围,简化办理流程,加大优惠力度,为更多群体参与创新创业增添动力。积极培育创业生态,打造创业大本营、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特色化、功能化、高质量的创业平台载体,为企业创新孵化提供创业要素支持。充分利用本市高校资源优势,鼓励各类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为促进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完善就业困难群体数据库,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实名制登记工作。增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援助力度,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强化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加强失业风险动态监测。健全就业信息平台,实施分类管理、重点服务,及时掌握企业与劳动者基本情况,加强预测劳动力供求发展趋势,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失业风险动态监测机制。

  发挥就业大数据平台优势。利用“互联网+就业服务”,加快优化“112”服务模式(即每年至少上门走访1次、提供1种职业技能培训、进行2次岗位推荐),打通企业与劳动者的信息沟通渠道。鼓励开发社区公益就业、居家就业、社区辅助就业等岗位,完善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机制。

  二是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构筑人力资源发展新高地

  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优化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人才保障和激励政策,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推动人才工作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为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

  推动海外高端人才引才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海外创业大赛、“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海交会”等引才平台作用,打造多元引才渠道,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厦对接、落地发展。

  加强与重点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高校引才联络平台,强化线上线下招聘服务,鼓励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厦就业创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

  依托产业发展培育人才。落实“百企千人”培育计划,推进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协助举办企业高管、科技创新人才、青年创业骨干等培训,提升本土人才素质水平。

  三是推进技能强市战略,打造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健全技能人才激励保障办法,提高技术工人各项待遇,开展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高水平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大力推行新型学徒制,强化用人单位技能人才培养主体责任。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度,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加大技工院校建设力度。构建学校、企业、行业、教育机构间交流合作平台,发挥多方优势,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职业教育社会认知度。到2025年,厦门技师学院在校生力争超万人。

  推动金砖国家各类人才技能培训合作。加快引进和培养金砖国家专家、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推动金砖国家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建设,推进金砖国家职业资格国际互认,推动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和尖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实施面向金砖国家、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促进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素质提升。探索便利金砖国家人才流动体制机制,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和技能人才,为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造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民保障水平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筑与本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全民共享,优化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推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扎实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部门信息动态共享机制,实施精准扩面,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推动构建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稳步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提高工伤认定工作效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工伤职工在工伤认定、救治、康复、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发放等环节的无缝衔接。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预防失业以及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功能。优化失业保险待遇申领业务办理流程,加大对大龄失业群体的失业保障力度,提升经办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社会稳定器作用。

  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全覆盖。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拓展档案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档案查阅利用“马上办、就近办、全市通办”。构建以大数据信息共享比对和远程自助认证为主、现场核实为辅,社会化服务兜底的工作机制,力争实现退休人员“零打扰”资格认证模式。

  五是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典范城市,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基点,优化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典范城市。

  完善和创新人社、工会、企联三方参与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探索创建具有厦门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模式。

  探索规范新就业形态用工形式,加强新就业形态用工服务新平台建设,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的法制化建设。

  全面贯彻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落实首问责任制,健全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推进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加强欠薪源头治理,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

  完善调解仲裁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调解组织网络,积极推动乡镇(街道)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企业调解组织建设,指导推动建立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完善劳动人事争议派出庭和调解点建设,鼓励支持多元力量参与调解。

  完善仲裁办案制度。加强对仲裁办案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简化优化办案程序。推进调解仲裁诉讼的衔接,提高调解成功率、仲裁结案率和仲裁终结率。

  加强调解组织基础建设,推进仲裁办案场所标准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互联网+”调解仲裁服务,推动仲裁系统智能化、精准化再升级。

  四、数说十四五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25年末目标

  

  就业促进

  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65/五年

  2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万人

  20/五年

  3

  其中: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

  万人

  4.5/五年

  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5

  5

  职业技能培训人数

  万人

  25/五年

  6

  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

  万人

  10

  

  人才建设

  7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

  万人

  76

  8

  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

  万人

  10.8

  9

  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

  万人

  1.3

  10

  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

  万人

  8/五年

  11

  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

  万人

  2/五年

  12

  博士后研究人员年招收数

  人

  33

  

  社会保障

  1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5

  14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71

  15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85

  

  劳动关系

  16

  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

  100

  17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60以上

  18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0以上

  

  能力建设

  19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

  万人

  485

  20

  其中: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

  70

  21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

  %

  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