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改革创新】湖里区“三环”相扣打通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全链条
时间: 2024-09-13 09:23

  2023年以来,湖里区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中维权途径不明、程序衔接不顺等难点堵点,紧抓“受理”、“调解”、“预防”三大环节,通过“环环相扣、闭环处置”机制高效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采用调解仲裁方式处理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劳动纠纷181件,在一天内达成和解的近50%。

  建基地、促协同,畅通维权受理首个环节。创新制定《厦门市湖里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基地工作方案》,实行“一基地、多协同、共服务”机制。一方面,在集中收件上下功夫。利用仲裁院对外服务场所设置多部门驻点席位,联合区人社局、区监察大队、法律援助机构、街道调解组织等相关单位协同处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纠纷。2023年以来,共接待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264人次,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的收件实现100%内部流转,畅通劳动关系、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个人依托平台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从事自由职业等各类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维权通道。另一方面,在多维服务上解民忧。考虑到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的灵活性、特殊性、多样性和群众普遍法律专业知识欠缺的实际情况,通过仲裁院对外窗口的统一咨询,劳动关系较为明确的纠纷主要由调解仲裁程序处理,其他关系的纠纷则迅速分流由人民调解员处理,工会工作人员、法律援助律师可依据相关规定及时介入对各类劳动者进行帮扶,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分不清、到处跑等问题,平均每个纠纷至少能节约群众在多部门间奔波2趟以上。

  强阵地、促调解,把握纠纷化解中心环节。针对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等与公司或平台矛盾不大、多因某次“罚款”不当的小微纠纷,坚持调解处理的两个“灵活性”。一方面,将灵活处理、解决问题作为根本。以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用工形式的认定为分流处理方式的前提条件,街道、园区等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接到劳动者反映问题的第一时间,立即联系用工管理负责人了解情况、协调沟通,以耐心倾听诉求、全面了解情况、引导法律认知为原则,取得双方当事人信任,避免“小事扩大”、营造良好协商氛围。另一方面,向双方强调“灵活用工、贵在持久”的理念。在调解过程中将双方都有意愿继续用工作为关键点,抓住矛盾爆发点所在,促成双方将矛盾点作为“个性”问题解决,快速化解让双方都能继续履行用工关系,达到保证就业、稳定队伍、防止影响扩大的效果。例如,巴先生此前受聘于厦门某公司做骑手,9月9日离职却没有立即领到9月份的工资,主要问题就在于平台结算时间差还有骑手单量计算方法调整上。巴先生几次自行与公司协商,公司均以平台问题为由无法直接解决,而后求助湖里区江头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中心调解员立即介入,当天就促成了双方达成和解。目前我区共有基层调解组织300多家,超过80%通过“互联网+调解”等线上平台提出的纠纷都由其化解。

  治源头、促预防,抓好权益保障与长远发展关键环节。为预防纠纷发生,开展“三个一”专项活动。一是组织一场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培训,组织辖区内55家新就业形态用工企业参与,行业类型涉及快递、外卖、主播等。通过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带动企业强化遵纪守法意识,引导企业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二是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拟定一本宣传册,将常见问题一一列明,并附上企业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清单,累计发放1500余册,指导新就业形态企业进一步规范用工,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三是依托一个信息系统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企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数据监测,对新就业形态企业、行业用工存在的风险及时进行预警,强化精准服务。例如,2023年6月某天,系统监测到某菜鸟驿站服务点将所有在职员工社保全部减员,疑似倒闭关停,工作人员立即介入,促成公司及时将员工工资结清,避免产生劳资纠纷。同时,帮助员工介绍到新的服务点工作,避免失业和社保断缴情况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